第47部分 (第1/4页)

所有的人力去突击修建秦始皇陵。唯独在这个时候有可能动用七十万人。所以,历史记载的说法秦始皇陵有七十万人修建的事情,我觉得唯独这一个时段可以存在,其他时段都不太可能。

'画外音' 秦始皇陵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处,它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总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整个秦陵仿照当时的京城咸阳修建,分为外城和内城,其中用于埋葬秦始皇的地宫和封土堆位于内城。尽管历经两千多年来的风雨和人为的破坏,但现存的封土堆仍保存有原来高度的一半,大约55米,是中国所有帝王陵当中最高大的。陵寝四周还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举世瞩目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1987年,秦始皇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于秦始皇陵充满了好奇和神秘,而对其中的秦陵地宫更是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这个最为神秘的地下宫殿中到底会埋藏着什么呢?

秦陵的位置按我们中国古代的风水来说,非常好。它是南倚骊山,北临渭水,就是背后是骊山,面对着是渭水,坐西向东,是这么一个皇陵的位置。因为秦汉时期的人们以坐西向东这个位置为最尊贵的位置。关于秦陵的概貌,《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有一段非常引人注目的记载,它是这样说的:“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是《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最详细的记载。这段记载我们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呢?说这个皇陵挖得很深,“穿三泉”,这个“三”是多的意思,就是穿过了多层地下水,挖了很深;然后用铜做了一个椁,“椁”就是外棺,说秦始皇的遗体它有一个内棺,内棺现在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记载,外棺是铜制的,叫铜椁。另外,整个地宫里边有百官,有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都藏满了。而且令工匠制作了一种能够自动连发的箭,只要有人进入地宫,走近它,这个箭就通过机械装置可以连发,把那个盗墓贼给射死。整个地宫中间用大量的水银制作了江河、大海,而且它是通过机械运转,这个水银在整个地宫中间还是流动的。这里我们顺便说一下,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用水银放到他那个墓里面去啊?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水银可以营造百川、江河、大海这一宏伟的自然景观,那等于秦始皇死后,地宫里边就是一个人造的自然界,这是一个目的。再一个,汞蒸气是剧毒,盗墓贼只要一进去,吸入汞蒸气,马上就被毒死了。第三,汞的蒸气还具有防腐作用,防止遗体不至于进一步腐烂。地宫的上面画的是星宿,就是整个自然界的天空,下面做得像地貌一样,就是有江河、有高山、有平原。整个地宫中间用一种叫“人鱼膏”的鱼油来点灯,据说可以很长时间都不熄灭。当然现在灭不灭我们不知道了,距现在2200多年了,是不是灭了,咱们不清楚。当时至少估计它很长时间不会灭。这就是《史记》中间关于地宫的详细记载,而且还记载了地宫有门。《史记》记载了一件非常残酷的事件,这个残酷事件说什么呢?说当这个地宫建到尾工的时候,秦始皇已经安葬了,事情几乎快办完的时候,突然之间“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呢?当工匠正在里面干活,即将快干完的时候,那个中门突然之间关闭,外门从上面落下来了,所有在里面的工匠一个都没有出来,全部活活地被殉葬。秦二世这种做法的本身是不希望了解地宫内幕的工匠泄露地宫的机密,结果让大批工匠被活活地在地宫里面殉葬了。这里边大家要记住,“闭中羡门,下外羡门”,你听一听,它有一个中羡门,有一个外羡门,我们可以推测,它一定还有一个外羡门,所以我估计地宫有三道门。第二道门是“闭”,那说明这个门是两扇,可以开可以合的,这叫 “闭”;外门叫“下”,所以外门不是开合的,是上下的“下外羡门”;内门什么样子不知道。这就是《史记》记载的地宫真相。

'画外音'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的核心所在,有关秦始皇陵地宫位置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民间甚至还传说秦陵地宫建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连有一条地下通道。不过,本世纪初开始的一项科学考察活动终于揭开了这个一直以来困扰人们的难题。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科考活动?秦陵地宫的具体位置又是如何找到的呢?

这个地宫现在在什么地方呢?经过现在2002年到2003年,国家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