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 (第1/4页)

不了,那么就站在一条船上。当初他对金人是这么做的,现在他又将这一原则用在了赵抗身上。

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秦桧原来担心赵昚出于对自己的成见,会不惜一切代价除去自己。但在赵昚登基之后,随着对他的进一步了解,秦桧意识到赵昚具有急功近利、性格冲动、沽名钓誉的缺陷,反而生出吃定赵昚的信心,所以不再为自己的命运担心,转而担心起他死后家族的未来。以赵抗的为人,只要他与秦莹成亲,秦家的后代必然可以得到应有的庇护,当然前提是秦家的子孙必须遵纪守法。而在秦府严格的家教下,秦家应该不至于再出像自己那样的“jian贼”,不会再给仇家攻击的口实。

秦桧现在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其实在这件事上他比赵抗还心急。但是秦桧毕竟人老成精,又岂会让赵抗看出这点?再加上吴太后那边不断派人催促赵抗早日完婚,赵抗终于被迫就范,以自己“卖身”的方式,换来了虞允文夫妻团圆。他这样做,是因为虞允文已经不只是他的臣子,而且还是他的朋友。可是虞允文夫妻之间,还有着一个很大的妨碍存在,而这时的赵抗却疏漏了

第四百五十章 破镜重圆(下)

张宁馨虽然对前夫秦熺十分厌恶,但是却舍不得丢下已经八岁的儿子,想要将其带到虞家。而秦桧担心自己死后家族不能保全,便也答应小孙子离家,最坏也可以为秦家留下一点骨血。可虞允文虽然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但却无法忍受妻子竟然带着一个“拖油瓶”回来,而这个名叫秦埙的小孩,在那九年中已经成了张宁馨心中唯一的精神寄托,又怎么舍得轻易放手?于是,夫妻复合本是一桩美事,却反而令两人之间的感情出现了危机。

虽然由于张宁馨的坚持,再加上虞允文对妻子的感情确实深厚,最后还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秦埙。但是秦埙虽然来自投降派的代表秦家,骨头却硬得很,说什么也不肯改姓。虞允文虽然有些气恼,但以他的身份怎么也不可能和一个小孩计较太多,但无论如何脸色是好不了的。再贤德的母亲,一旦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就往往会失去理智,张宁馨也不例外。再加上,由于在三个孩子中秦埙的年纪最小,跟她一起生活的时间也最长,张宁馨对他的态度显然更为亲昵,这便引起了两个哥哥的不满。虞公亮与虞公著兄弟俩虽然也很聪明,但都像其父一样,是胸襟坦荡之人,而秦埙年纪虽小,却从他的生父那里耳濡目染,学到了一大堆的鬼点子,那两兄弟怎么斗得过他?

结果很多时候明明是秦埙起的头,但在张宁馨眼里,却很明显是两个哥哥在欺负自己的小dd,而她的护短却使得兄弟关系进一步恶化。而秦埙的诡计虽然瞒不过虞允文,可一来虞允文忙于公务,抽不出多少时间来管孩子,二来在张宁馨心中,虞允文对秦埙有着很大的成见,所以他说的话根本起不到半点作用。在家中冷战不断升温的同时,虞允文还不得不处理因军中人事大变动而衍生出的杂务,很快就焦头烂额。至于虞允文的母亲,由于心伤丈夫的远去,身体也越发不如从前,如今又开始卧病在床,看来很快就能夫妻重聚了,怎么可能还有力气管孙子们的纠纷呢?

倒是赵抗看出了虞允文的疲态,在打听清楚事情的原委之后,决心cha手一下虞允文的家务事了。毕竟这件事由他而起,纯粹是出于好意,自己还作出了“重大牺牲”,如果因此将一件美事变成祸事的话,那他就再也没脸面对虞允文了。

“我最近在读三国时期的一些野史,虞相觉得刘备这个人怎么样?”,赵抗藉着聊天的理由来到了虞府。

“昭烈皇帝是少有的仁德之君,可惜过于重感情了,再加上当时的对手太强,所以没能光复汉室,很是可惜。”,正如赵抗预料的那样,骨子里始终是一名儒生的虞允文对几乎称得上是儒家典范的刘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赵抗的说词就将从此展开。

“我在逸闻中看到刘备收刘封为义子,面对关羽的反对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帮我看看像不像他说的?”,赵抗不lou痕迹地请教道,“刘备说,“我待彼如子,彼必事我如父”,虞相你觉得怎么样?”

“昭烈皇帝真乃仁德之人,以君子之心待人,人必以君子之心回之!”,虞允文赞叹道,话一出口他就明白赵抗的意思了。但是虞允文虽然早就知道自己不应该对秦埙如此冷漠,可是要消除对秦埙的厌恶之情,又谈何容易?

见到虞允文沉吟不语,赵抗明白虞允文已经有些被说动了,便趁热打铁地问道,“虞相以为曹操这个人怎么样?”

“曹操jia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