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页 (第2/2页)

” 边郡管辖困难就努力克服困难,休想走什么捷径。只顾自己一时舒坦,那大秦还有什么未来? 王绾愣住了,他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好像误会了什么。 之前王上没有反驳,并不是他赞成这个提议。而是王上懒得反驳,交由太子替他说清他想说的话。 也是,太子与王上虽然在某些细枝末节的执政理念上存在冲突,但大事上一直都是完美契合的。 既然太子一直在挑刺反驳,那么就证明王上不看好他的提议。只不过他方才一直以为太子是在帮忙寻找提议里的漏洞,辅助他完善这个策略。 王绾面色剧变: “王上!” 秦王政只是冷静地看着他: “寡人要天下权柄尽在我一人之手。” 王绾无法理解: “可太子他——” 太子难道不是已经分走了大量权柄吗?王上能分权给太子,为何吝啬给其他公子? 扶苏摇了摇头: “我与相国并无不同。” 父亲给予他的权柄,是随时能收回来的。这不算是他分走了王权,而是他拿到了代行王权的临时许可。 如果说相国是秦王的秘书,太子就是秘书中权利最大的那个,仅此而已。 但分封不同,诸侯王是正儿八经分走了权利的。而且这个权利远在边陲、拥有自己的独立性,自成一国,天子无法轻易染指。 秦王政不欲再同王绾废话,只道: “王卿回去再想想吧,治理边陲难道只有分封一条路可走吗?” 此前父子俩曾商讨过将子婴派往齐地担任郡守,借他宗室的身份和郡守的职权教化齐人。待事成再更换新的郡守过去,不把宗室长久地留在偏远地区。 其实在大秦的郡县制中,“郡”的官僚结构是仿照中央来的。 中央有监察百官的御史、郡也有监察地方的郡监,中央有掌管武将的国尉、郡也有掌管军事的郡尉。 各郡相当于一个小朝廷,只不过自主权远不如诸侯国那么大。但本质上做的事情和诸侯国类似,派遣的郡守靠谱的话,完全可以代替诸侯国存在。 王绾与其提议分封诸子,还不如提议把公子们派去边陲当郡守。郡守容易更换,等他们治理好了以后直接把人调回来就是了。 选择分封不就是诸侯王会因为封地是自己的地盘,所以好好治理吗? 要是搞那种儿戏的“分封”,别人去了之后知道自己迟早是要被除国,怎么可能好好治理。要么摆烂,要么努力积蓄力量脱离朝堂掌控,指望大家都乖乖听话实在太不靠谱了。 目送王绾失魂落魄地离开后,扶苏对父亲说道: “若想弟妹们走郡守的路子,其实也不难。” 抛开他们公子公主的身份,只当普通臣子。去边郡当郡守,就是在给他们积攒政绩的机会。 若是当得好了,自然可以调回中央升任高官。为了升官获取更多的权柄,即便当不了诸侯王,他们也会好好干活的。 其他郡守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