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部分 (第1/4页)

刚在出城时,高潜就看见了不远处的燕家商队。

起初高潜还以为是燕家商队在出城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才导致他们先走了这么久,却才只走出这么短的路程。可在接下来,高潜发现自己很快就接近了燕家的车队。他们不是有事耽搁,而是本身就走得极慢。

相比于载货商车一贯的速度,高潜觉得自己这一行三车的速度已经够慢了,没想到燕家商队今天发出的这一支,比他还慢。他不仅很快赶上了燕家商队的尾车。凭自己这边的速度,还有可以超过去的态势。

在夹道超车的时候。高潜下意识的观察了一下,隐隐觉得燕家这支商队的整体速度似乎是受了那三辆后来加入的旅车所影响。但不论如何,这些都是与自己不相关的事,高潜牢记相爷的嘱咐,领着自己这一行三车,以行程为首要任务,很快从燕家车队的侧面抄到前面去了。…

尽管他不想管燕家那边如何,但是在两组车擦肩而过的时候,高潜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前在三辆旅车为首那辆上赶车的冠玉青年人不在了,他的位置已经被一个普通马夫替代。

应该是坐到车里去了吧?像他那样身份的人,当然不会一直做赶车的事了。

高潜没有深思太多,略过刚才的所见和发现,专心赶路。

……

因为京都限马律令极严,只为商用马车开了特例,所以大部分进出内城的车驾都是恪守章程、行动比较生硬的载货商车,做到一起发车、一齐卸货。

载人的旅用马车,一般不喜欢进内城转悠,但他们也有划分好行列的去处。

对于体现在机动性灵活这方面的载人旅车,一般都是偏向于停靠在城郊建立的客栈里,而这种客栈与内城客栈最大的区别,正是在于对交通工具的建设。

城郊客栈都储备有马车,聘用固定数量的马夫,供旅客雇佣。这类客栈,有一半的营业利润来自租派马车的收入,这是内城客栈受限马律令的约束,而难以做到的领域。

高潜领着自家的三辆马车行出北城门,就一路向北而行。半个时辰后,他们就来到地处北郊的登风客栈打尖。

近城城郊客栈的经营,经过几年的培养变化,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系统。京都湖阳靠近东海,只有南、西、北三面城郊有此类型的客栈驻扎。而有代表性的三家客栈,其实都是同一个大商贾名下的产业,登风客栈便是这三甲其一。

出城北走、或者由北而来的旅客大多会选择在此处暂停。有时候没赶上城门关闭之前进城的旅人,也会折返到此处客栈歇一晚。登风客栈的生意一直很红火,而客栈自身却没有因此而店大欺客,掌柜的很有头脑,但将这份头脑全用在老实做生意的事上。

生意要做得红火又长久,信誉的坚持很重要。

除此之外,因为临近全国权力的中枢,而当今天子又是个很在乎商道的人,所以除了在国策上给予商人多方面支持,对商业行动的管束力也是很明正的。受此精神影响,除了内城各大商行严厉肃清商行风气外,周边区域内的商行亦是如此。

登风客栈的幕后大老板,实属京商之一,对于这一点的自律,也是做得极好的。

因为高潜只是要路过这里,暂为停歇,于是被客栈伙计招呼在店外的棚区歇脚。三辆马车没有驶进客栈后的草舍停放,只是原装不动的靠在棚外的官道边上,以方便等会儿即时启行。

客栈的主楼修有两层,虽然不高,但占地很阔,内里大约有上百间客房,但一般情况下,无需住店的客人在外头的棚区歇歇也就够了。客栈有两面棚区,背后的棚区相当于马厩,而正面向着官道修建的棚区,则意义大不一样。

说是棚区,只是因为这个区域没有修封闭墙,只有由数百根粗壮的木柱支撑起了一面遮阳避雨的平顶。这平顶并非由茅草搭建,而是匀称的铺了一层灰瓦,瓦顶的下面收拾得齐整干净,桌椅齐备,一点也不亚于室内大厅。

当初建设这片棚区时,负责人是经过周详的观察和考虑的,这样古怪的建筑特点,也是因旅人的特性潜移默化而成的。

高潜跟一名车夫坐在棚下的桌边,一边喝着热茶,一边漫无目的的看向四周。或许是因为正值午饭时间,也因为京都东海岸的海运即将起航,来观礼的游客为之增多,瓦棚下布置的百余张饭桌,落座率已有了六、七成。…

这些客人,大多都是带有包袱,或者一些货品。靠外围一桌上坐的几个大汉,就将串成一串的几只山鸡,几条烟熏过的兽腿和一张鹿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