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部分 (第1/4页)

小蔷闻言,面现恍然状的点了点头。

待二人进了禅房,溪心见有女客同来,便让那引路僧人搬了两个蒲团来,又使小沙弥煮了一壶茶,送至禅房。只是多了一个人,招待事宜就繁复许多,这一幕让小蔷看在眼里,渐渐又有些悔于到来,作为一个旁听者,却给这说禅的两位主角添了不少麻烦,真是不该。

说禅还未开始,小蔷地心境就已陷入窘迫当中,这一次溪心是面向岑迟盘膝坐在蒲团上,小蔷忽然有一种感觉,觉得上午见到溪心时,面对他的背影,似乎要比此时面对他神情平静的脸庞,更让人觉得心神安定。

可是上午自己拉走岑迟时,还说溪心背对着客人而坐,令人觉得有些不礼貌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有些害怕看见他的脸庞呢?他明明给人很平静温和的感觉啊?

小蔷有些局促不安的坐在蒲团上,微微低着头的她忍不住想仔细瞅一眼溪心的脸,不料她刚一抬头,就看见坐在她前方的岑迟回头看了她一眼。

(663)、歌声

“也许你说的这些,的确不失为一种可能。”

对于阮洛的一番分析,王炽只是非常简单地回应了一句,然后他便低头继续慢条斯理地吃馄饨。显然,饭桌上的话题到了一个他不愿意细说的枝节上。既是如此,阮洛也识趣的没有再继续说什么。

就在这时,馄饨馆门口由远及近的传来一段歌声。唱歌的是一个年纪约在二八年华的姑娘,唱腔在技巧上虽然略显得生硬了些,不如大戏班子里的名角儿唱得宛转,但这歌声的引人注目处,就在这姑娘清脆如泉水叮咚的声线里。未经过多技巧塑造的唱法,有时因清简而动人。

姑娘的歌声里,只有一泓三弦琴音作衬,并且拨弦的人指法也是过于简单了些,只会在几个音节转角处点拨三两指。对于姑娘的歌声而言,弄琴者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衬得歌声更华丽,而只是作为初学歌唱者的一种指引。

并不如何精巧的唱腔配着明显不太热忱的弦音,令人听来觉得,这一对游方卖艺的歌者要么是出身高贵、却因为家道陡崩而被迫卖艺于街头,要么就是穷困得久了,缺了气力支撑这看似轻巧实则劳神的活计了。

但就是这样的唱功和弦音,却能引得馄饨馆内听过无数宫廷雅乐的王炽注目,他的视线挪出门外,一直停了许久才收回。

之所以这样粗糙的乐曲会吸引他的注目,主要是因为那熟悉的曲调,将一缕记忆从他的脑海深处勾了出去。他的思绪便跟着那缕似乎因尘封了时间而变得遥远的记忆片段飞出门去。

“伯父?”阮洛旁观到一些异样,轻轻唤了一声。

王炽眉梢一动,但直到他看见门口慢慢行过一老一少,没入门沿另外一边,他才收回目光,说道:“什么事?”

阮洛迟疑了一下,心中疑惑换了一种方式道出:“您觉得刚才门外那歌声如何?”

“不怎么样。”王炽虽然评价难听,但他脸上可没表现出什么因听觉受苦而不悦的表情。反而像是想起什么美妙的事情来,微微现出笑意,“但这调子很熟。”

阮洛好奇起来。

能让王炽觉得熟悉的曲调,即便不是常驻宫中的乐团所作,那也得是那个曲乐名家的作品,偶尔进宫里演奏过,才会令王炽存了记忆。只是刚刚那一奏一唱的两个游方艺人卖艺讨生活的方式。明显是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而且这种曲乐艺人虽然会弹唱,但多是拥技肤浅,难成一个固定的派系。

如果是常在家外馆肆饮食的城中居民,每天多多少少会碰到两三组这样的艺人,但王炽每天国务繁忙,哪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游在宫外,又怎么会独对这两个曲风不成一派的游散艺人有印象?

“你还记得你那位叶姨么?”王炽说话间。有一缕怅然之意压在了眉宇下,“以前在北地,她偶尔唱一些小曲,就是这种调子……或许不可称之为曲调,连她自己都常常评价这种……叫做‘不着调’,也叫‘没谱’。”

“不着调?”王炽的话,令阮洛记忆中渐渐浮现一个有些朦胧了的身影。

“你最后见到她时,我们还都没回来,你那时大约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估计对她的样子也已记得不大清楚了吧?”王炽说到这里略顿了顿声。未及阮洛应声,他自己又开口慢慢接着道:“她以前心烦的时候,就会唱这些,说这是想到哪儿就唱到哪儿,所以无谱无调,唱完就忘了,跟着连那些不着边际的烦恼也忘掉了。”…

“叶姨的样子,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